二維碼
企資網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資訊 » 熱點 » 正文

科技名詞(化感作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3-26 20:49:23    作者:葉慧馨    瀏覽次數:116
導讀

20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觀察到了化感現象,但直至1937年德國科學家莫利施才首次提出“allelopathy”一詞。這個詞源于希臘語“allelon(相互)”和“pathos(損害、妨礙)”,這個概念指出各種植物(包括微生物)之間

20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觀察到了化感現象,但直至1937年德國科學家莫利施才首次提出“allelopathy”一詞。這個詞源于希臘語“allelon(相互)”和“pathos(損害、妨礙)”,這個概念指出各種植物(包括微生物)之間存在生物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同時指出這種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兩個方面。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賴斯在當時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莫利施的原始定義進行了補充,將植物化感作用定義為:植物(含微生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到環境中而產生對其他植物直接或間接的有害作用。80年代中期,賴斯又將有益的作用和自毒作用補充到植物化感作用的定義中,這一定義被普遍接受。

植物化感作用具有3個基本特征:

1.相互作用的主客體均是植物,不包括植物與動物及其他有機體的相互作用,可分為植物種間化感作用和植物種內化感作用(自毒作用);

2.化感作用的發生依賴于化感物質,化感物質是植物的次生代謝物質,通常通過自然揮發、根系分泌、雨霧淋溶以及植株腐解等方式進入環境,不包含在植物體內變化的次生代謝物質;

3.化感物質主要影響植物自身或鄰近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種重要武器。

植物化感作用效應與化感物質的數量、種類密切相關,且受溫度、光照、水分、養分等環境因子調控,同時微生物、植物、動物等生物因素也會對其產生影響。植物化感物質干擾許多初級代謝過程和生長調節系統,其首先作用于植物細胞膜,膜功能的改變必然引起根系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酶的合成或功能以及呼吸作用的變化,進一步影響激素代謝、蛋白質合成和光合作用等生理過程,最終限制細胞分裂和伸長而導致植物生長受抑。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成果可運用于合理構建群落結構、防除病蟲草害、設計合理的種植制度、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高還田秸稈的利用效率、調控水生生態系統等方面。

來自學習強國

 
(文/葉慧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發布者:葉慧馨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 企資網 4890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058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系
客服

聯系客服:

在線QQ: 303377504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客服001 客服002 客服003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9:00 - 18:00

反饋

用戶
反饋

日韩欧美国产免费看清风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