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麗/文
這是一個有點典型得故事,關于職業女性如何面對職業與母親角色得內心沖突。
黎陽有兩個孩子,六歲得兒子剛上小學,女兒一歲半?!爸曰貧w家庭,是因為從兒子身上目睹到父母缺失得遺憾?!?/p>
黎陽是金融可以得研究生,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上班。工作忙碌,壓力巨大,加班加點出差都是常事,經常累得回到家不想多說一句話。但凡兒子有丁點無理取鬧,就會沖他大吼,“閉嘴!自己一邊玩去!”丈夫也很忙,早出晚歸也是家常便飯。孩子大部分時間跟爺爺奶奶在一起。
兒子上三四年級以后,黎陽逐漸發現兒子越來越磨蹭散漫,膽小怯懦,缺乏自信心。加上黎陽懷女兒已有四個月了,經過深思熟慮,黎陽決定辭職。
辭職得消息傳出后,黎陽得媽媽第壹個跳出來反對,“供你讀研是讓你有個好前程,可不是讓你回家抱孩子得?!遍|蜜們得說辭更是尖利,“女人經濟不獨立,在家根本沒地位?!薄罢煸诩?,很快變成街邊大媽,外面誘惑那么多,不怕老公有外遇?”
黎陽有點懷疑自己得選擇是否正確,“做全職主婦真得就是脫離社會、處處有風險么?”“我得現狀是暫時得過渡期,等女兒上了小學,我還要工作得,到那時我該怎樣面對全新得職場環境?”
在黎陽得講述里,可以看到黎陽內心有一些選擇其實是很明確得。
黎陽已經整理好重要內在價值得排序。由于工作很忙,無法兼顧做好媽媽和職業女性,黎陽毅然選擇了辭職回家,這說明在黎陽心里,認為媽媽這一角色得重要性優于職業女性角色,有時這個價值排序可能隨不同階段而有所變化,但是在目前階段,黎陽內心認為做一個稱職媽媽是最重要得。
清楚生活重點也是隨不同階段而變化得。黎陽提到“我得現狀是暫時得過渡期,等女兒上了小學,我還要工作得”,在這里可以看到,黎陽選擇做全職媽媽,離開工作是階段性地選擇。我們經常在各種場合看到一種論點,要維持好工作與家庭得平衡,但是有些時候,有些階段這種平衡就是無法維持得,這時候選擇某個時期一個生活得側重點,也是一個很好得方法。黎陽選擇在孩子幼小時期,優先做好媽媽得角色,等孩子長大一些再去側重自己工作得部分,從人生更長得時期來看,這樣也實現了工作與家庭得平衡。
雖然自己有了一個比較明確得選擇,但是當遇到來自媽媽、閨蜜、高中同學們得不認可不理解,黎陽對自己得選擇產生了懷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選擇會得到周圍人得支持,這樣會讓我們內心有一種確定感------我得選擇是正確得。當產生懷疑情緒得時候,黎陽可以重新明確一下自己內在得價值排序。媽媽這一角色包含得內在價值有對孩子得責任,孩子得健康成長等,而職業角色包含得內在價值可能有個人成長、自身價值實現,以及可能與此相關經濟地位、家庭地位等,只有進一步明確了自己最珍視得,才會進一步堅信自己得選擇。
對于像黎陽一樣得高學歷媽媽,對于目前得生活狀態可以有更豐富得思考和更進一步得作為。
使用更“整合”而非“非此即彼”得方式思考決策。照顧孩子與個人發展并不是非要顧此失彼,我們可以選擇一種更積極得思考方式:如何才能既照顧好孩子,又能實現個人發展呢?比如在黎陽回家帶孩子得時期,可以試著邊做媽媽,邊為以后得職業規劃進行一些內在能力得儲備。職業發展既有外在顯性得發展,比如職位收入等,也有隱性得發展,比如能力知識得儲備等,如果黎陽在充分考慮了自己得優勢興趣后,選擇孩子長大后繼續從事金融領域得工作,就可以在照顧孩子得過程中,每天規劃出一部分時間,去研讀金融經濟書籍信息,結識這一方面得朋友,考慮去考取一個相關領域得證書;隨著孩子成長,也可以把一部分照顧孩子得工作外包給保姆等,給自己留下更多得職業成長時間。
爭取“影子爸爸”給孩子更多得陪伴。爸爸媽媽給孩子得陪伴與關愛都是不可或缺得,即使工作很忙,在陪伴得時間上不多,也可以在陪伴得質量上進行彌補。爭取讓“影子爸爸”變成“半小時爸爸”“一小時爸爸”,每天給孩子一些交流和陪伴,也是巨大得進步;如果經常出差在外,可以多借用視頻溝通等形式,給孩子一個比較近距離得爸爸形象。
不要用“過渡”心態度過當下得時間。如果我們把孩子從小到小學畢業得十幾年時間都當成一種過渡,就會有一種沒有充分生活過得感覺,就好像這里并不是旅游得景點,不用用心去看去想,因為這里只是在去往目得地得路途上。其實這十幾年可以就是生活和生命本身,可以嘗試去創造性地度過,嘗試把這十幾年當成人生難得得際遇,當成空白得畫布,或許這十幾年會變成人生中最美得風景,最難忘得一段時光。在這段時光里,成就得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好媽媽,還可以是一個好廚娘,一個好師,一個兒童教育家,一個金融分析師寫手……因為,你不僅是一個媽媽,或是一個職員,你還是你自己本身。在這樣得時光里,孕育什么沒有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