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過去,人們消費是為了解決溫飽與基本生活,那么當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之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從一味追逐“身外之物”上升到強調自我體驗,其中身體是本錢、健康是剛需。
但出人意料的是,年僅20出頭的95后也開始邁入了養生的領域。
“熬夜敷面膜、啤酒加枸杞、蹦迪戴護膝”,這些“朋克養生”的操作在年輕人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邊“作”邊“補”的生活方式也正逐漸被越來越多“愛玩又惜命”的年輕人所選擇。這種養生既不同于靠科學飲食的專業養生,也不似管住嘴邁開腿的克己養生,而是一種不費事、隨時都可以發起的碎片式養生。
這種“朋克養生”的方式也再次掀起了國內保健品市場上的一股浪潮。
但前有鴻茅藥酒有害身體,后有碗裝燕窩不含燕窩成分,保健產品屢屢爆雷也從側面印證了健康養生行業面臨的監管難題。
因定位不清、認識尚淺,保健品被納入食品范疇管理,從法規層面制約其保健功能的有效性,但我國尚無一部專門的保健品監管法,而如何界定是否違法成了保健品監管條例至今難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現階段監管往往是結果導向,對過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成功了收編、失敗了打壓,這一路徑面對行業迅猛發展早已力不從心。
未來或需探索大政府、大市場監管并行的新模式,即搭建政策多維度的前置性配合+市場靈活多樣、及時調整的標準化管理的雙軌道互通的新監管。
具體而言,政府在完善機制體制框架性建設,讓大健康市場行為明確邊界、有法可依的同時,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尋找支點撬動市場力量,就如由行業協會制定行業標準,讓具體的監管舉措納入大市場監管范疇,真正讓“內行管內行”。